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

Main金刚经说什么

金刚经说什么

南怀瑾

5.0 /

5.0

0 comments

平装

Amazon

Barnes & Noble

Bookshop.org

想添加您的书店? 通过 support@z-lib.fm 与我们联系

你有多喜欢这本书?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下载该书,以评价其质量

下载文件的质量如何?

内容类型:

书籍

年:

2013

语言:

中文

ISBN, ASIN, ISSN:

4292049967

文件:

AZW3 , 621 KB

您的标签:

IPFS:

CID , CID Blake2b

chinese, 2013

线上阅读

添加到我的图书馆

Favorites

azw3, 621 KB

Toggle Dropdown

下载

转换到

EPUB , FB2 , PDF , MOBI , TXT , RTF

转换后的文件可能与原始文件不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下载原始格式的文件

发送到

在1-5分钟内,文件将被发送到您的电子邮件。

该文件将通过电报信使发送给您。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注意:确保您已将您的帐户链接到 Z-Library Telegram 机器人。

该文件将发送到您的 Kindle 帐户。 您最多可能需要 1-5 分钟才能收到它。

请注意:您需要验证要发送到Kindle的每本书。检查您的邮箱中是否有来自亚马逊Kindle的验证电子邮件。

正在转换 转换为 失败

高级账户特权

发送到电子阅读器

提高下载限制

转换文件

更多搜索结果

其他特权

捐款

详细了解特权

您可能会感兴趣

加载更多

关键词

悟偈懂缘尘寿虚典藐耨尚槃迦弥庄印晓恒育轮辱幻庙迷牟灯宇归宙

关联书单

目录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出版缘起

金刚经说什么

出版说明

前言

再版说明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实相般若

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无坚不摧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佛这样说

那个时候

舍卫国的讲堂

千二百五十人

世间与大千世界

吃饭穿衣

乞士生活威仪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

善现须菩提

如来 菩萨

六祖和《金刚经》

善护念

寻愁觅恨

金刚眼和发心

无权威 无主宰

此心如何住

止住的持名念佛

百千三昧的定境

三步曲

如何住和无所住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一切众生

谭子《化书》

有色无色的众生

有想无想的众生

鸿福 清福

罗汉的涅槃

佛的涅槃

四相和我的观念

三轮体空布施

快乐痛苦皆无住

转化十二类生

说三十二品偈颂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第一等和次等

无所住

不住色

不住声香味

内触妙乐的菩萨

雁过长空

功德和福德

东方佛西方佛

阿育王的沙子

周利盘陀伽的扫帚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

非相和空

法报化 体相用

莲花生

身相的执著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文喜和文殊

烧佛像的和尚

五百年后

善行 功德 智慧

净信和无所住

真 非真

何处是岸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得什么 说什么

程度的差别

入世出世平等

圣贤之别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一切佛与《金刚经》

佛法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

见思惑

谁不瞋 谁不痴慢疑

话说再来人

不来行吗

三界的天人

解结去惑

初果的罗汉

迦叶起舞 毕陵慢心

二果三果作什么

罗汉的前途

世上的第一名

小偷与越狱的人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

心空及第归

庄严佛土在哪里

打火机

因师而瞎的眼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

不可数的福

受持四句偈

资粮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

放《金刚经》的地方

《金刚经》放在何处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

再说大智慧

黄山谷与晦堂

黄山谷与黄龙死心悟新

微尘 外色尘 内色尘

你我的三十二相

夹山大师

夹山见船子

大的功德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解悟 喜极而泣

信心清净

希有的功德

谁是五百年后希有人

为什么我不是我

如何见佛

难得的人

什么是忍辱

忍辱的榜样

达摩与苏格拉底

忍辱的功夫

无所住的心

如何布施

佛怎么说话

无实亦无虚

无量无边的功德

第十五品 持经功德分

最难的布施

老人的救生圈

信心不逆的福报

如来说给谁

你喜欢小法吗

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诚敬努力的人

不可思议的果报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发什么愿

然灯佛所得什么

然灯佛为什么授记

一切都是佛法

什么都没有的菩萨

无我的菩萨

第十八品 一体同观分

眼者心之机

天眼是什么

慧眼 法眼 佛眼

无量数的宇宙世界

无数量的心

你的心

永远得不到的心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

福德不可得

无人希罕的福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大丈夫相

世上的肉身菩萨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什么都没说

迦叶笑了

须菩提与佛对答

顽石点头为什么

众生与佛

第二十二品 无法可得分

一指禅

第二十三品 净心行善分

修一切善法

南山高北山低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修资粮

受持读诵

真教化的功德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有教无类

自己的解脱

无我以后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

见佛与观佛

声色与邪道

转轮圣王

十地菩萨与转轮圣王

悬崖撒手

第二十七品 无断无灭分

三界六道之外

断灭见

不说断灭相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贪分

爱布施的菩萨

一切法无我

定与忍

张拙的故事

有求就有住吗

第二十九品 威仪寂静分

无来亦无去

如来的境界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

碎为微尘之后

什么是合相

第八识和种性

心念如暴流

真空如何生妙有

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

见不是见

知即无明本

如是知见

我们自己的法相

我要过去 你过来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应化非真

内圣外王菩提心

学佛的懒人

离经的四句偈

梦幻中如如不动

总结论

后记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出版缘起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 西庐山,潜心治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弦歌不辍。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复旦大学出版社于1990年梓行《论语别裁》,此先生文字首现于中国大陆,此后又有二十三种重要作品陆续推出,泽被读者,甲于书业。2003年7月,经先生和原出版单位授权,复旦大学出版社将二十四种著述编成十卷,精装刊印,风行宇内。

辛卯之秋,值复旦大学出版社创业30周年,而中国大陆有先生之书亦二十余载矣,遂排印《论语别裁》线装限量本,古雅可宝,贡献书林。次年,经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增入《庄子諵譁》、《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怀瑾讲演录》、《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五书,与原十卷本合并,都为十二卷,重加校订,善为装帧,名之为典藏版以行世。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情况如下:

第一卷:《论语别裁》

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

第三卷:《庄子諵譁》

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

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

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

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

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

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复旦大学出版社 谨识

2012年9月29日

金刚经说什么

出版说明

《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的“蜜”,一作“密”),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六年(404)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纂要、注解、夹颂、宣演、义记、采微、集解、科释、宗通、决疑、大意、直说等各种注疏达一百多种。经中主要论述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一切现象(物理的和心理的)“性空幻有”的理论。本书为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记。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研究心得。《金刚经》中的疑难之处,于中剖析得淋漓尽致。兹经作者和原出版单位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授权,将老古最新版(2012年7月第2版第27次印刷)校订出版,以供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2年9月5日

前 言

南怀瑾教授在台的数十年教化岁月中,曾经多次讲解《金刚经》。因时代不同,对象不同,讲解的方式和重点也各次不同。

现在的这一本书,是一九八〇年的讲记。当时十方书院甫自成立,《金刚经》这一门课程,是为书院的学员及研究生而开,其他院校哲学系的同学,以及许多老修行们,常随众等,亦闻风而来,听讲者共约一百余人。每逢上课时间,复青大厦的十二楼,挤得水泄不通。

由于这次的听众,对佛学都有相当基础,对《金刚经》尤不陌生,故此,怀师的讲法深入骨髓,可说是叹未曾有!真正是:为上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

一九七八年怀师讲了“如何修证佛法”,两年后再讲《金刚经》。因机缘特殊,对经中的疑问及似解难解之处,剖析得淋漓尽致。读后虽不悟,亦得其门矣!

感谢永会师及圆观师先行录音记录,再由刘雨虹女士整理并加标小题;宏忍师及李素美小姐等多人帮忙校对,在此一并致谢。

由于《金刚经》的超越哲学及宗教的特性,怀师定了一个平凡的书名《金刚经说什么》。

师曰平凡,即非平凡,是名平凡。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公司 编辑室

再版说明

这本书在初版时,有些急就章,以致版面、字体等,多处都不尽理想,虽计划重新校编,却未料七年后始克如愿。

在这七年中,这本书得到读者们的巨大共鸣,不但在台港畅销,更在大陆畅销,由此可见《金刚经》千余年来在中国文化上的重要地位。

经文中有一句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句话通达儒家以及任何学派的修养教化。类此的还很多,所以说《金刚经》是超越宗教的,也是最上乘的。

又因《金刚经》的经文难懂,而南老师的讲解出神入化,浅显易明,所以受到读者们的欢迎。

有读者曾对经文提出异议,《金刚经》的译文版本有好几种,大同小异,这本书所采用的,是鸠摩罗什的译本。

本书再版过程中,李淑君细心校正,使书中微末细节处,更加清晰明了,功不可没。其他帮忙的人也很多,在此一并向他们致谢。

刘雨虹 记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台北

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今天要讲的是《金刚经》,在中国文化中,《金刚经》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部佛经。千余年来,不晓得有多少人研究《金刚经》,念诵《金刚经》,因《金刚经》而得到感应,因《金刚经》而悟道成道。《金刚经》是佛经典中很特殊的一部,它最伟大之处,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我们研究《金刚经》时,不能将它局限于佛教的范围,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就是说,佛认为古往今来一切圣贤,一切宗教成就的教主,都是得道成道的;只因个人程度深浅不同,因时、地的不同,所传化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金刚经》的这一个重点,彻底破除了一切宗教的界限,它与佛教一部大经——《华严经》的宗旨一样,承认一个真理、一个至道,并不认为一切宗教的教化仅限于劝人为善而已。在座的诸位先生女士们,大概也各有不同宗教的信仰,我们今日研究《金刚经》,先把自己观念意识里宗教的界限和形式放在一旁,然后再来研究《金刚经》的要点与精神,这样才会得益。

在所有的佛经,以及后世菩萨高僧大德们的著作中,《金刚经》在学术的分类上,归入般若部。什么叫般若呢?大致上说,大智慧就叫做般若。因为过去翻译佛经的原则是观念不完全相同的字不翻,宁可译音再加以注解。就像现在中西文化交流,遇到翻译“气”字(气功的气,修道的气)就不能翻,因为不能译成瓦斯,也不能译成空气,或其他的气。由于外文每一个气都有一个专有的字,而中国字却不同,气字上面多加一个字意思就不同了。空气、煤气、电气,就是人发脾气,都是气字上面加字不同而有异,所以单独一个气字只好翻音,然后再加注解。当时般若不译成大智慧,也是这个原因。

所谓般若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慧。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所谓根本的智慧,也是一个名称,拿现在观念来讲,就是超越一般聪明与普通的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这不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这个智慧才是般若。所以“智慧”两个字,不能代表般若的整个含义。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方便般若,第五种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的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象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大家要注意!他并没有说不能思议啊!

“不可”是遮法,遮住,挡住,不准看,不可以用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推测、去思想道是什么。假如实相道体能够用思想得到的话,那还是属于妄想意识的范围。所以说不可思议,并不是说不能思议;因为这是修持求证的境界,不是思议的境界。

到了后世禅宗,讲一个道字,无所在,无所不在,很难表达。如果讲一个佛字,又带了一个佛的观念。虽然有时候佛法里头,佛字就代表了这个道体,但是一般人一听到佛,脑子里马上想到大殿上那个塑得发亮发光的佛像,不免又著相了。所以,唐宋以后,禅宗干脆不用道,也不用佛,就是这个,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反正都是代名词而已。《华严经》上说,叫它道也可以,天地也可以,上帝也可以,神也可以,主也可以,佛也可以,真如也可以,涅槃也可以,说了一大堆,一百多个名词,反正这些都是代号,代表实相般若道体。世界上很多人都追求这个东西,找到了这个东西才认识了自己生命的本源,所以,实相般若是属于般若中最根本的。

境界般若

这些年来,有许多外国同学研究如何翻译“境界”两个字,我说假使翻成外文的话,勉勉强强可翻译成现象,但是那仍属于自然界的观念。境界就是境界,只能加注解,很难翻译。譬如修道见道的境界,药山禅师就讲:“云在青天水在瓶”,这是很自然的,天上的云在飘,水在瓶子里,摆在桌上,一个那么高远,一个那么浅近,这就是个境界。又譬如唐人诗说:“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我们常在讲悟道,或者般若的部分时,就会引用到这两句话。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照到地上的千万条江河,每条河里都有一个月亮的影子,就是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的晴空,如果没有一点云的话,整个的天空,处处都是无际的晴天,所以万里无云万里天。这是一个很好的境界,很多禅师们因这些境界而悟道。

有一个和尚住茅蓬的时候,就写了一副很好的对子:“万里青天开笑口,三间白屋竖拳头。”

像弥勒菩萨一样,哈哈大笑,就是我们喜欢塑的一个咧嘴笑,大肚子的和尚,悟了道,什么都空掉,什么都喜欢。三间白屋就是三间空空洞洞的白屋,自己在那里海阔天空。像这一类的文字,就描写一种境界,但也并不足以代表悟道那个境界。我们的人生随时有境界,痛苦的时候想到那些痛苦,痛苦还没有来的时候,脑海中又随时出现痛苦的威胁,这是苦恼的境界。高兴的时候,又越想越得意。尤其年纪大的人,不大喜欢想未来,因为前面的路程太远了,没有力气走了,专门回头想少年时代的事。有时候自己坐在那里想起来,还摇个头笑一下,回味那个境界。这些都属于境界,所以境界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

此外,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候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持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至于我们没有修道的人,有什么境界呢?也有境界,就是一切众生所有的苦恼境界。如古人诗中所讲的:“百年三万六千日,不在愁中即病中。”

这是普通人生的境界,不是烦恼,就是病痛,或者是衰老了,眼花了,头发白了,这就是人生苦恼境界。所以古人说:“学佛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因为他的境界、气派、胸襟与众不同。这种不同的境界从哪里来呢?从实相般若而来,是道体上所产生的,自然而来的。因此,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词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文字般若

我们晓得,文字本身就具备了智慧,文字也就是言语;因为把我们言语记录下来,就变成了文字。中国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叫做中文,英语系统人的言语思想符号就是英文,其他法文、德文、俄文,都是代表他们的思想、言语的记号。文字有它的境界,我们大家都读过书,都认得字,可是很少有人变成真正的文学家,因为优美的句子出不来,没有文字的般若。有的人出语成章,话一讲出来就是文章,每一句话都很优美,很漂亮,因为他有文学的境界,有文字般若。

《金刚经》在中国,为什么那么吃得开呢?是鸠摩罗什的文字般若所造成。他翻译了很多经典,其中《金刚经》以及《法华经》,影响中国文化极大。尤其它的文字格调,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优美、感人的佛教文学。此外还有《维摩经》的文字,也都很特别,是另创一格的文字意境。后来玄奘法师等人的翻译,在文学境界上,始终没有办法超过鸠摩罗什,这就是文字般若不同的缘故。

所以同样的读书学文字,并不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文学家。同样的修道,有些只能够成为修行人,而不能够成佛,这与文字般若是绝对相关的。清朝有位历史学家赵翼,也是大诗人、大文豪,他晚年写了三首有名的诗,其中有一首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功夫半未全。

到老方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他说,年轻的时候学讲话,讲不圆满,自己以为学问功夫还没有到家。到年纪老了才知道,学死了也没有用,因为努力只有三分,天才就要七分。不过这是指普通人而言,据我所知所见,有几位大和尚,并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上过一天学,一个字也不认识,悟道以后,诗好、文好,样样都好,那真是不可想象。

八十年前我的老师见过一个和尚,本来是一个剃头师傅,挑个担子在乡下到处走,在清朝的时候,剃头的孩子不准参加考试,限制极严。可是这位剃头的大禅师悟了道,什么都懂,无所不知。他也有一个庙子,是方丈圆寂的时候,护法给他的。有人叫他杨和尚,有人叫他杨剃头。一般读书人去考他:杨和尚,我有句话忘掉了,你看是出在哪本书里?他说:这在第几页那一本书嘛!我老师年轻的时候很调皮,故意去问他《红楼梦》上一句话,他都能回答得不错,那怪极了。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抽鸦片,想戒也戒不掉,后来只有去求这个杨和尚,杨师父啊,你来帮我剃个头。剃头的时候鸦片烟瘾发了,鼻涕、眼泪直流,很痛苦,这位杨剃头在他背上拍了一下说:“脱了!”就是解脱,头也帮他剃好了。从此以后,这个人也再不抽鸦片了。

这些是讲文字般若,在悟道以后自然发生,不是凭我们的聪明来的。聪明是想出来的,想出来的没有用。悟了道的人,他的记忆力也特别高,不光是年轻的事想得起来,前一辈子读的书都知道。这个话,你们诸位听了,大概觉得很稀奇,的确有这么一回事。所以苏东坡有一首诗说:“书到今生读已迟。”读书要早读,这一辈子的书是为来生读的。悟道的时候,过去千万生读的书都会搬出来,就是因为般若智慧都出来了。学问好的人记忆力强,一目十行;不会读书的人,一个字一个字抠。有人看书,眼睛一瞄,这一页就过去了,一目十行,日记千言,到老而不衰,甚至老了记忆力更强。当然,这必须要定力,要般若的智慧才行,这就是文字般若。

方便般若

佛经上经常讲方便,假使我手里没有纸,请你给我一张方便方便,这可不是佛学的方便。西汉的霍光大将军,是大元帅,也是大宰相,西汉一代天下,是他扶正的。可是历史批评他四个字:“不学无术”,说他读书太少,处理国家大事,在知识见解上,没有恰当的方法,所以是“不学无术”。

术,不是手段,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要教化别人,自然有他无师自通的方法;做人做事,也自然有他高度的艺术。譬如说看佛经,他能够用特殊的一种方法,把难懂的立刻就懂进去,最难表达的东西,他用一种方式表达出来,别人一听就懂了,这就属于方便般若。

我们都看到过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一千只手,每一只手中有一只眼睛,头上有三只眼睛。这位菩萨代表什么呢?一个人有一千只手,一千只眼睛,你说这个人办法多不多?当然很多。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像一个会魔术的人,随手抓一个东西,都可以变一个魔术,这就是方便般若。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词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关于这方面,我暂时不作详细的报告,因为《金刚经》的本身内容,就提到了这五样事。

现在我们已经晓得般若所包含的内容这样多,没有适当的字可以翻译,所以只能译音了。般若的内容,包含了悟道之愿,换句话说,这个修道的道愿,本身就具备了这么多的内容。

无坚不摧

现在我们手里的这本《金刚般若波罗密经》,为什么在般若上面加了“金刚”两个字呢?金刚,在金属之中最坚固,就像金刚钻一样,能破一切法。也可以说,能建一切法,而且无坚不摧,所以叫金刚般若波罗密。《金刚经》有五六种不同的翻译,我们惯用的是鸠摩罗什翻译的这一种。有的翻译,上面加“能断”两个字,意思是能断世间一切苦痛、一切烦恼,而成圣成佛。所以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密”。可能鸠摩罗什认为,这种能断的精神,已经包含在经文里了,所以经名不需要特别再加上去。

所谓“波罗密”,一般的翻译就是到彼岸,有些最后加一个“多”字,成为般若波罗密多。这个“多”字是尾音,现在的音来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拿古代的梵音念,就是摩诃般若波罗密“达”。“多”就是“达”的音。我们大家惯念的二百六十个字的《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常常有人把它称为《多心经》,因为《西游记》上,把这两个字与上面切断了,变成多心经。

现在我们讲的这一本经,如果照含义来说明经名,就是:能断一切法,能破一切烦恼,能成就佛道的般若大智慧,脱离苦海而登彼岸成就的经典。如果我们照旧式庙子里的讲经方法,这个经的题目,一天讲两个钟头,连续讲一个月也讲不完。事实上,那一种讲经的方法非常好,解释得非常详尽,由文字教育开始,什么叫经?这个经字就可以讲一个礼拜。什么叫金刚?又可以讲上一个礼拜,因此一个题目讲完了,个把月过了,《金刚经》的边在哪里啊?那叫做无量无边。现在我们不采用那个办法,我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大适合那种讲法,所以我们采取简单明了的解释。

鸠摩罗什和武则天

现在说到翻译的人,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他的父亲是印度一位宰相,出家当和尚了,他的妈妈是一位公主,逼着这位宰相还俗,跟她结婚,后来生了这个儿子。以后这位公主自己却要出家,宰相丈夫不答应,我好好的出家当和尚,你逼着我还俗结婚,现在你却要出家。所以这个故事真可以编写成一部小说。

鸠摩罗什十一二岁的时候,已经可以说悟道了,三十多岁就到了中国。当时是南北朝时代,为了请这位学者来,消灭了三个国家,这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都是桩震撼的事件。研究当时的历史很有意思,鸠摩罗什这样一位大法师,这么有学问的一个人,各国都在争取他,什么经济、政治,一概都摆在后头不管,因为争请鸠摩罗什,一国消灭了另一国,第三个国家又消灭了第二个国家,这个故事讲起来话长,可以讲上一两个礼拜,现在简单说明,向诸位报告到这里为止。

《金刚经》前面的发愿文等,我们都不加介绍了,由于在座的女性道友很多,特别要向女性道友介绍一下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是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所作。武则天自己也是研究《金刚经》的,有人说,云何梵偈子也是她作的: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关于这个偈子,在佛教文学方面,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写这种大文章不能够写得轻佻,也不能够写得幽默,要很严谨才行。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如何可以得到清净、长寿,永生不死呢?大家都希望活得长,究竟怎么样才能真正活得长?长到什么程度呢?这里是提问题,换句话说,这个经典本身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样得到生命永恒不灭的那个本来。

“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大坚固力也是我们人类所希望得到的;但是我们要用什么办法,哪一种因缘,才可以得到坚固的力量?人世间的一切都不牢靠、不坚固。寿命也是不坚固的,顶多活一百年两百年就要走了。家庭、父母、子女、夫妇相聚都不坚固,终归要分散的。佛经上经常有一句话:聚会必有消散。聚拢的因缘完了,统统要分散。发了财,钞票来了,终归有不发财的一天,钱也有消散的一天。权力拿到手,总会有失掉的一天。房子建筑起来也总会有毁坏的一天。世界上有没有一个东西是坚固不破的?这个大坚固力,到底有没有?你们要去找。

“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我们研究《金刚经》以后,如何了解其中的方法,如何能够脱离三界苦海,而到达常乐我净的极乐世界;这些等等的问题,希望佛能打开最微妙秘密的法门,统统告诉我们。

现在我们看的《金刚经》,只分为三十二章,《金刚经》原始翻译的时候,根本没有分章分品。原始的佛经是一篇连下来的文章,没有段落,分章分段是后世所作。《金刚经》分成三十二章,是梁武帝时代编辑而成的。这个编辑人是谁呢?就是梁武帝的昭明太子。我们研究中国文学,有一部非读不可的书,就是《昭明文选》,这也是国文系必读之书,就是梁昭明太子所编辑的各种名文。

《金刚经》三十二品的分法,品目的分类,以及标题,都是昭明太子的杰作。标得的确很好,每一节里的重点,都用标题说明。譬如第一章法会因由,就是说为什么有佛讲《金刚经》这件事。譬如今天我们讲这本经,也有一个因由,因为萧先生、崔先生他们这五六位发起的,我是受托不能不来讲了,这也就是我们这一次的法会因由。

《金刚经》的感应力量非常大,我给大家讲一个我的秘密,我在读中学阶段,每天早晨四点钟就起,练拳运动以后,首先念《金刚经》。为什么念呢?我一点都不懂;反正人家告诉我念《金刚经》很好,我就念《金刚经》。因为在学校里,也不敢敲木鱼,怕被人家说神经病,偷偷地弄一本《金刚经》,到会客室去念。前怕狼,后怕虎,一下子就念完了。有一次我念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忽然觉得我没有了,我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啊!以后我就不念了,后来才明了其中的道理。此经对我的经验,有这样奇妙。在历史记载中,更有非常多的感应。抗战八年,出门在外,跟家里父母分离,生死不可知,那时我只有一个愿力,每天晚上睡觉以前,一定要给我父母念《金刚经》、《心经》。这是我的秘密,我心中自己的愿力,外面不知道,可是我的经验上知道,感应力量非常大,非常大,我只能向诸位报告到这里。至于说,你们要做科学的研究,感应是个什么道理,我可以跟你讲科学的理由一大堆,但是今天是讲佛学的课,不是讲科学的课,暂时就不讨论了。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照中国人读书,就是这样念,如果照念经的方法,要敲个木鱼,嘟嘟嘟……一路念下去。为什么敲木鱼呢?鱼是昼夜瞪着眼睛的,鱼睡觉就是停在那里不动了,休息一下就算睡觉了。所以我们庙里敲这个木鱼,是要我们精进,修道要效法鱼的精神,昼夜努力不停。本经第一章,是说明一切各有因缘不同,佛讲《楞严经》时,开头另有不同;说佛有一天刚吃饱饭,他的兄弟阿难在城里头出事了,佛就马上显神通,头顶放光,那光可大了,化身一出来,传一个咒子,叫文殊菩萨赶快把阿难救回来。经典的开始虽都不同,但是只有《金刚经》特别,没有什么头顶放光、眉毛放光、胸口卍字放光等等。《金刚经》只是从吃饭开始,吃饭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北京白云观有副名对,从明朝开始的一副对子:“世间莫若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

在我们平常的观念里,总认为佛走起路来一定是离地三寸,脚踩莲花,腾空而去。这本经记载的佛,却同我们一样,照样要吃饭,照样要化缘,照样光着脚走路,脚底心照样踩到泥巴。所以回来还是一样要洗脚,还是要吃饭,还是要打坐,就是那么平常。平常就是道,最平凡的时候是最高的,真正的真理是在最平凡之间;真正仙佛的境界,是在最平常的事物上。所以真正的人道完成,也就是出世、圣人之道的完成。希望青年同学千万记住《金刚经》开头佛的这个榜样,这个精神。

佛这样说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每一本佛经开头都是四个字:“如是我闻。”《涅槃经》上说,佛在涅槃的时候,阿难问他:你要走了,将来我要记录你的言语,别人怎会相信呢?还以为我是假造的。佛就告诉阿难,在一本经开始时,加上“如是”二字,“我闻”的我是指阿难自己。“如是我闻”就是我听到佛这样说。

阿难的头脑,像录音机一样,佛所讲的东西,他一字不漏记得。为表示负责,他特别说明是“我闻”,是当时听到佛说的。“如是”两个字是古文,照我们中国文字的写法,应该是“我闻如是”,佛经翻成中文,产生了另外一种文学,用倒装的文法。“如是我闻”成为中国佛教文学的一种体裁,优美而有文艺气息,鸠摩罗什译经加上“如是我闻”,味道就不同了。

如果照旧式的讲经方法,“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又可以讲上两个月。怎么样叫做如?如者,如如不动之如也,然后怎么样叫如如不动?如如不动者佛法之境界也……这么讲起来就没完没了,现在我们就不讲得离题太远了。

那个时候

“一时”这两个字,倒是一个大问题,没有一本佛经记载时间、年龄;佛经都是“一时”这两个字。拿白话文来解释,“一时”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就是那个时候,那个时候也就是这个时候,所以这个“一时”很妙。

我们研究印度的文化及历史,知道印度人不太注重时间,所以印度人没有历史观念。十七世纪以后,靠着英国以及东西方一批学者的整理,才有了印度史。不像中国的历史,是从古老开始五千年一直下来的。所以有些人要学梵文来研究佛学,那就是一个非常滑稽的事。尤其是现在的梵文,是十七世纪以后的梵文,唐宋以前的梵文,连一本原经都找不到了。而且唐宋以后的梵文,有南印、北印、东印、西印、中印,五方梵文各自不同。我们当时翻译过来的梵文也有不同,咒语的发音也有不同,这些旧的梵文,现在影子都找不到了。所以说,一般研究梵文的佛学家,用十七世纪以后,欧洲人整理出来的梵文,追究少数留下来南传佛教的本子,想探讨整个的佛法,拿孟子一句话来说:“缘木而求鱼”。

当然,这个事情我也很少提到,严格地来说,真正的佛法,全部都在中国《大藏经》里。这一两百年来,西方人似乎有意否定东方的佛学,日本人也跟着乱叫。所以说,花很大的精神学梵文,为了研究佛学,真是浪费光阴,又误人子弟。你慢慢三大阿僧祇劫去找吧!当然,梵文也是一种文字语言,可以去学,但是它同真正佛法是毫不相干的。

再说,印度人除了没有时间观念而没有历史外,数字观念也非常差,所以佛经上这里八万四千,那里八万四千,等于杭州人说“木老老”,多得不可数的意思。印度人说多得很就是八万四千。

“一时”意思非常好,真正悟了道,就没有时间观念。《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是相对的,真正的时间,万年一念,一念万年,没有古今,没有去来,等于一首古诗:“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

月亮、太阳、风、山河,它们永远如此,古人看到的那个天,那个云,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天和云,是一样的世界。未来人看到的也是。风月虽是一样,但是情怀有浅深。有些人看到风景很高兴,痛苦人看到一样的风景,却悲哀得要想死,都是个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学上的了解,时间是相对的,在佛法上时间是唯心的,不是绝对的。痛苦的时候,虽一分一秒却有一万年那么长,幸福快乐的时候,一万年一百年,也不过一刹那就过去了。因此佛法已经点题了,“一时”,就是无古今,也无未来。

舍卫国的讲堂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佛由三十二岁开始说法,直到八十一岁,在四十九年之间,他的教化工作,大部分都在舍卫国。舍卫国在中印度,经济文化发达,财富很多。舍卫国的国王,就是《楞严经》上那位波斯匿王,也是佛的弟子。那里有位长者,年高有道德,是舍卫国一个大财主,名叫“给孤独”长者。有一天他到波斯匿城去给儿子相亲,遇到了佛,对佛产生了信仰。他请求佛到波斯匿城去说法,而且要给佛盖一个讲堂。佛说:有因缘,你盖好讲堂我就来。他回到波斯匿城,找了一个最好的场地,但是却属于祇陀太子所有。太子提出来一个条件,如果长者能把黄金打成的叶子,一片片铺满八十顷的地,就把这地卖给他。

给孤独长者爱布施,孤苦伶仃的人找他,他一概都帮忙,专门做好事,所以叫做“给孤独”。他真的把金叶子一片片铺那八十顷地,铺了一半的时候,有人报告了太子,太子问他为什么这样做?长者说:“那真是佛啊!是真的圣人。”太子说:“我相信你的话,你不要铺了,我们两个人共同建造吧!”所以这个讲堂就是祇树,祇陀太子、给孤独长者两人合力所盖,称为“祇树给孤独园”。《楞严经》也是在这个地方讲的,这个园林是佛的大讲堂,经常在这里说法。

千二百五十人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每一本佛经,都提到这两句话,不论佛在哪里说法,都是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佛说法的时候,难道都是出家和尚听吗?它这里只讲和尚,没有讲居士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有些佛经记载佛说法的时候,天龙八部亿万,不可知,不可数,不可说,那就很多了,那就是“木老老”。普通说法都是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个佛弟子,叫做常随众,佛走到哪里跟到哪里。拿我们现在的名词来说,这是基本的学生,基本的队伍,都是出家人。

为什么只提千二百五十人?佛出来传法以后,第一批招收的学生,拿我们现在的话讲,最难降伏的学生,就是这一千二百五十人。其中的舍利子,在佛没有出来说法之前,他已经是大老师了,跟他的有一百个学生。还有三迦叶兄弟(不是拈花微笑那个迦叶),其中两人各有二百五十个学生,另一位有五百个,合起来一千个学生,他们都是影响当时社会宗教的大学者。另外有神通的目连尊者也在那里,年龄也比佛大几岁,也在传教,他也有一百个基本徒弟。还有耶舍长者子,朋党五十个,所以佛有这六个徒弟皈依了以后,他们带领出家修道的学生,一起皈依佛,才变成了一千二百五十个常随众,就是经常跟着佛的;每次说法,他们都是听众。

不过千万记住啊!其中有些人年龄都比佛大几十岁,佛是三十一二岁就开始说法,舍利子年纪较佛大二三十岁,目连也比佛大。所谓比丘是出家人,翻译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乞士是一个好听的名词,意思是讨饭的,讨什么饭呢?不是讨一口饭吃的饭,是讨一个永远不生不灭的精神食粮。所以,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众生,称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也含有破除一切烦恼,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证果的意思。

世间与大千世界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

尔时,这个时候。世尊,是佛的另外一个代号,佛经里所称世尊,是指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不过我们要注意,所谓这个世界,不是只讲这个人世间;佛学里所谓世间,有三世间与四世间两种概念。所谓三世间是:器世间、国土世间、有情世间。

器世间:就是国土世界,用现在的观念,就是物质世界,是这个地球上,有人类、生物存在的世界。

国土世间:就是地球上各个分别的国土,中国、美国、欧洲等,是这个世间观念里的一个范围。

有情世间:有情就是一切众生,有生命有灵知性的存在,这是一个世间的观念,等于我们现在讲社会、人类等观念差不多。

所谓四世间,除了前三种之外,另外第四种就是圣贤世间,也就是得道的圣贤所成就的另外一个范围。拿佛教来讲,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有道之士所居住的圣贤世界。其他宗教所讲的天堂,是另外一种圣贤、善人所居住的世间。

佛学里有净土,有秽土,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算秽土,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土。所谓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常寂光土,这个土已经不是土地,不是物质,而是说,在那个境界里,永远都是快乐的、清净的、寂灭的。另外一种观念是指我们这个世间,是凡圣同居土,圣人与凡夫共同居住的地方。这个世界也可以说同时包括了四世间,与各个国土的观念。所以说佛经里所称的世界,是包括我们这个世界,以及超过这个地球范围所有世间的世界。

另外一个观念是说,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佛,为了我们初学同学的研究,我们再说明一下三千大千世界在佛学上的概念。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位老前辈就问我,你晓不晓得世界上有一个吹大牛讲大话的人是谁?我说不知道。他说:是释迦牟尼佛!他所说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数字,无量无边,谁能够把它对立破得了?那真是摸不到边,大极了。当时年轻,听了也是笑笑而已;但是时代到了现在,更加证明佛的说法真实,他的神通智慧,更是了不起。他对于世界的看法,认为一个太阳系统是一个世界,这个是普通观念的世界,一个太阳,一个月亮,带领了九大行星,中间有一个地球,就是一个太阳系。

过去物理学天文学称太阳为恒星,现在有人反对,不一定叫它恒星,这个是科学上没有定论的。在这一个太阳系中,地球是面积很小的,与其他行星的寿命来比较,也是很短的。可是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不得了啦!这算是一个世界。

佛说,这个地球上的人,以六十岁或者以一百岁为一寿命。这个世界上的人,认为一昼夜很了不起,而在月球上是半个月白天,半个月黑夜。现在人到了太空,发现果然与佛两千多年前说的一样。佛告诉弟子们说,这个虚空中,像这样的太阳系统,带领很多星球构成的世界,是无量数、不可知,如恒河沙一样多;也像中国的大黄河里头的沙子一样的多,数不清的。

一千个太阳系统这样的世界,叫做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做一个中千世界,再把一千个中千世界加起来,叫做一个大千世界,他说这个虚空中,有三千个大千世界,实际上不止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不可知、不可数、不可量那样多。这个说法以前是没有人相信的。

吃饭穿衣

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喝一杯水,必须先用一块布滤了以后,才可以喝。为什么呢?“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佛的眼睛,看这一碗水,有八万四千个生命。几千年前他这样说,也没有人相信,觉得他很琐碎,现在科学进步了,都相信了。还有佛的戒律,规定弟子们每餐饭后都要刷牙,没有牙刷,用杨柳枝。所以观世音菩萨净瓶里泡的有杨柳枝,大概一方面洒水用,一方面刷牙用。把杨柳枝剪下,放在水里泡,然后拿石头把根根这一节一敲就散开了,用来刷牙齿。这些生活的规律,都属于佛戒律的范围,礼仪都是非常严格的。拿现在的观念来讲,各种的卫生常识,他早就有了。佛经上所说一个成佛、得大成就的人,在一个佛国里教化众生,是师道的第一位,所以称为世尊。

“尔时世尊食时”,吃饭时候到了,这个吃饭的事我们须要说明一下。佛的戒律是日中一食,每天中午吃一餐。普通佛学把我们人类吃饭,叫做段食,分段的在吃饭,一天吃三餐,叫做段食,也叫做抟食。印度人吃饭用手抓,中国人用筷子,外国人用叉子,反正都是用手,所以也叫做抟食。早晨是天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人道吃饭,晚上鬼道吃饭。佛采用的制度,以人道为中心,日中一食;后世弟子们,过了中午一点钟就不吃饭了,这个是佛的制度。

关于这个吃饭的问题,世界上各个地区不同,习惯不同。有的民族注重早餐,有些注重午餐或注重晚餐,每个人不同,叫做段食。除了吃饭外,还有思食,是指精神食粮。当一个人苦闷到极点,灰心到极点时,如没有精神食粮也会死掉。另外还有触食,触食就是感受,譬如我们在一个房间里,衣服穿得不对,闷得非常难过;或者被埋在土里,感觉气不通了,就是感觉没有气可吃了。更有识食,阿赖耶识的功能,支持生命的不死。所以段食、触食、思食、识食,也可说都是人的食粮。

现在本经所讲吃饭的时候,是佛自己所规定的日中一餐。佛虽然是太子出家,但是他以身作则,吃饭时间到了,“著衣”,穿好他的法衣,就是那件袈裟。其实佛的衣服就是那一件袈裟,我们现在出家人所穿的这个衣服,是明朝老百姓的便服,所不同的是出家人的颜色朴素而已。分别身分就在头发,出家人是光头,在家人有头发,衣服都是一样的。佛的衣服是一件袈裟,又称福田衣,袈裟的横条、直条,依照受戒的情形都有规定。条纹像一块田一样,是为众生培福的标记,所以叫做福田衣。

由本文可以看到平常佛也穿便衣,尤其印度人,天热的时候,膀子统统露出来。我们读《礼记》也可以看到“仲尼闲居”这一句话,仲尼就是孔子,孔子平常不讲学的时候,闲居的情形,《礼记》中有描述。我们现在看到释迦牟尼佛的闲居,是比较自由一点,可是到了吃饭的时候,著衣,仍要穿好他的袈裟,“持钵”,拿着饭碗。这个钵传到中国来有瓦钵,也有铜钵,反正是一个吃饭用的器具,不过是汤啊、饭啊,放在一起的一个钵。现在看来两千多年前,佛已经发明了自助餐的方式,每人端着自己的钵吃自助餐。

衣服穿好了,端了吃饭的钵,“入舍卫大城”,到这个首都。“乞食”,讨饭,土话叫做化缘。佛的戒律规定,佛弟子们不但不做饭,连种田也是犯戒的,一锄头下去,泥土里不晓得死多少生命,所以不准种田。夏天则结夏,弟子们集中在一起修行、打坐,不准出来。因为印度是热带,夏天虫蚁特别多,随便走路踩死了很多生命,故不准许。在夏天以前先把粮食集中好了备用,到秋凉以后才开始化缘。这是当时的制度,时代不同,慢慢就有所改变了。

乞士生活威仪

化缘,规定弟子们不要起分别心,穷人富人一样,挨次去化,不可以专向穷人化缘,或专向富人化。譬如迦叶尊者,是印度的首富出身,但是他特别同情下层的贫苦社会,所以他都到贫民区去化缘,同时收些弟子也都是穷苦的人。另外一个弟子须菩提尊者则相反,喜欢到富贵人家乞食化缘,佛曾把他们两人叫来说:你们这个心不平,不管有钱没钱,有地位没地位,化缘的时候,平等而去,此心无分别,而且人家给你多少就是多少,这一家不够,再走一家。我们现在看到出家人站在门口拿个引磬叮叮,那个就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风范。

说到乞食的制度,泰国还保存着。泰国信佛教的家庭,中午饭做好了,出家人没有来化缘以前,锅盖也不敢开;出家人来了,锅盖赶快打开,用勺子在饭锅中心挖起装上一碗,再把很好的菜给他装满。化缘的走了,自己才吃饭,这是佛教所遗留的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