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卧!立……”
在救援现场,搜救犬总能精准执行指令,仿佛“听懂”了人类语言。
但是你知道吗?它们的小脑袋瓜里,藏着你绝对想不到的秘密!
今天,就带你揭开搜救犬的5个冷知识,颠覆你对“汪汪队”的认知!
冷知识1:
它们听不懂人话,但能“感应”!
搜救犬并非理解语言含义,而是通过训导员的语气、手势、环境信号等形成条件反射!(注:还需要搜救犬和训导员经过夜以继日的相处、陪伴、训练而形成十足的默契。)
犬类能分辨165个单词(相当于2岁人类幼崽),但更依赖于训导员的肢体动作和情绪传递。
举个栗子:在训导员发出“卧”的指令时,若配合指向地面的手部动作,搜救犬能更快做出反应——TA们其实都是“细节控”!
冷知识2:
鼻子=超级雷达,能嗅到“死亡”与“生机”!
人类嗅觉细胞约500万个,而搜救犬平均2.2亿个!
即使被困人员被埋6米深,搜救犬仍然能捕捉到0.1毫升汗液的气味,并且能区分“活人气息”与“遗体气味”,为救援争取黄金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科技这么发达,搜救犬在消防救援工作中仍然有着不可替代作用的重要原因。
冷知识3:
不是所有狗狗都能当搜救犬!
误区:聪明犬种≠优秀搜救犬
东德牧羊犬、拉布拉多、马里努阿犬等是常见搜救犬品种,但选拔更看重的是性格+天赋。
✅ 执着型:喜欢的玩具被藏起来时,会疯狂寻找30分钟不放弃的“犟种”。
❌ 吃货型:看到“鸡腿”就走不动道,一心只想“干饭”。
冷知识4:
它们也会“工伤”和“退休”!
搜救犬的爪子很容易被碎石割伤;在情况复杂的灾害救援现场,搜救犬无法穿鞋进行工作,穿鞋会限制它们移动的灵活性,进而影响搜救效率;在地震、房屋倒塌等灾害现场,空气中粉尘弥漫,搜救犬吸入粉尘可能引发肺病……
退休≠享福:部分搜救犬因长期高压工作,可能出现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 呼吁:记住这些无言的英雄,它们值得被温柔以待!
冷知识5:
你以为的“神犬奇兵”,其实是“戏精”?
反差萌预警
训练中偷懒打滚、假装听不懂训导员指令的现场比比皆是,它们也只是爱好玩耍的“毛孩子”!
要想成功获取搜救犬的专注,需要训导员的夸夸大法和及时给予奖励。
提问:你有被哪个冷知识惊到了吗?
原标题:《搜救犬真的能听懂人话吗?5个冷知识颠覆你的认知!》
阅读原文